“非升即走”的问题不在于政策本身天通盈,而在于高校如何具体实施。
▲中国海洋大学一景。图/中国海洋大学官方公众号
文 | 刘辰
考核通不过就要退出,是国内无数高校青年教师焦虑的源头。不过,近年来,多所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开始强调不实行“非升即走”。
如据报道,今年8月,《中国海洋大学诚邀全球英才申报国家优青(海外)项目(新增批次)》明确,聘任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教授,纳入学校事业编制,聘为博士生导师,设有薪酬增长机制,享受良好的学术环境,无“非升即走”,不实行竞争性淘汰。
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告》也明确,所有岗位都有编制,不实行“非升即走”政策。除此,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招聘高层次人才、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名编制招聘博士,也都明确提出无“非升即走”。
不搞“非升即走”似乎成了国内高校吸引人才的新卖点,但由此说高校告别“非升即走”可能为时尚早。实际上,“非升即走”政策本身没有什么问题,问题出在其执行中走调变形,出现了“扩大化”与“工具化”倾向。
“非升即走”政策,本来主要针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,先担任助理教授天通盈,对其进行5~6年(短聘期)严格的考核,考核通过,晋升获得终身教职(长聘副教授),延长考核周期,学校无正当理由不得解聘。
这样,青年教师就可以有更大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,开展教育教学。而且,高校也能通过这种短聘+长聘的方式,建设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,也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。
实行“非升即走”,要求高校给短聘期中的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,充分发挥其潜能。如一些国家的高校,刚入职的有博士学位的教师,就可以独立当博导,带博士生,同时也可以拥有独立的实验室,开展学术研究。
在获得学校全力支持后,如果还达不到考核、晋升要求,青年教师就会接受离职,而不会抱怨学校。当然,这些大学对教师的考核,也是由专业共同体进行,关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,而不是只强调发表论文。
但我国高校在借鉴这样的“非升即走”政策时,存在两方面问题。首先是将政策扩大化,对所有各层次人才都实行“非升即走”的问题,包括对引进的教授,也进行严格考核,完不成聘期考核任务、考核不合格,就会被降薪、转岗或辞退。
近年来,甚至一些高校引进的知名学者,也因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发表C刊论文任务而考核不合格也被“非升即走”,让这一政策饱受质疑,更直接影响到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。
这次国内几所高校取消“非升即走”,针对的就是高层次人才引进。如中国海洋大学,引进的人才直接担任教授,并不涉及青年教师。青年教师从助理教授(讲师)到副教授,仍实行“非升即走”。
而另外几所高校,属于地方本科天通盈,在吸引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方面,自身还缺乏吸引力。这些学校如果还提出“非升即走”,恐难吸引到优秀人才,其强调不实行“非升即走”也算是顺势而为。
因此,更应该关注的是名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,是否还要搞“非升即走”。而各高校在建设人才队伍时,也要根据人才的层次、类型,实行分类管理、分类评价,而非套用同一个模式。
另一个问题,就是部分高校把“非升即走”作为产出更多学术成果的“政策工具”。如一些高校不给教师创造好的教育与学术环境,而是要求快速出成果,且成果评价“唯论文”“唯项目”,教师则沦为“学术民工”“两眼一睁开始竞争”。
在此现实下,高校实行“非升即走”政策的出发点就很重要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“非升即走”,出发点是把优秀教师留下来。因此,在短聘期中,学校就会努力帮助教师成长。
而高校的出发点如果是利用教师出成果,可能就会成为“用完即走”。如一些高校招聘没有编制的青年教师,就被质疑是在招聘“学术临时工”,本就没有考虑今后将他们留下来,而是让他们去申请课题、发表论文,如此功利化地提升大学排名。
高校在人才管理、使用中,不可能没有考核。所以,“非升即走”的问题不在于政策本身,而在于高校如何具体实施。
这就要求高校实现从“管理人才”到“服务人才”的转变,“以教师为中心”完善对教师的服务体系,方能让“非升即走”的相关考核真正起到促进人才建设的作用。
撰稿 / 刘辰(媒体人)
编辑 / 何睿
校对 / 刘军
新京报评论,欢迎读者朋友投稿。投稿邮箱:xjbpl2009@sina.com
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。来稿将择优发表,有稿酬。
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,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,附上作者署名、身份职业、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(包括户名、开户行支行名称)等信息,如用笔名,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天通盈,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。
顶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